李元纮(?—733年),字大纲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,祖籍滑州(今河南滑县)。历任泾州司兵参军、雍州司户参军、好畤县令、润州司马、万年县令、京兆尹、工部侍郎、兵部侍郎、吏部侍郎、户部侍郎,中书侍郎,唐玄宗朝宰相。
为官“所历咸有声绩”
李元纮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。曾祖父李粲,为隋朝屯卫大将军,深得隋炀帝的信任,在隋末群雄逐鹿的时代风潮中,率众归附唐高祖李渊,被任为宗正卿,封应国公,赐姓李氏(李粲原本姓丙),不久,迁为左监门大将军;祖父李宽,高宗朝为太常卿,封陇西郡公;父亲李道广,武则天时期为汴州刺史,万岁通天元年(696年)迁任宰相,封金城县侯。
李元纮以门荫入仕,初为泾州(今甘肃泾川县)司兵参军。身为相门之子,李元纮却丝毫没有一般世家纨绔子弟轻浮奢靡的毛病,《旧唐书·李元纮列传》称赞他“少谨厚”,“性清俭。既知政事,稍抑奔竞之路,务进者颇惮之”。——李元纮自幼为人谨慎笃厚,品性清廉俭朴,做宰相以后,更加正气凛然,稍稍压抑追逐名利的风气,那些企图通过歪门邪道谋求升迁的人都十分忌惮惧怕他。
李元纮的“少谨厚”,“性清俭”,一身凛然正气,使得他政声大振,深受百姓的喜爱,仕途也一帆风顺。他由泾州司兵参军起步,继而雍州司户参军、好畤县令、润州司马、万年县令、京兆尹、工部侍郎、兵部侍郎、吏部侍郎、户部侍郎,无论是身在朝堂还是主政一方,都干得风生水起,红红火火,“所历咸有声绩”。
“南山可移,判不可摇”
唐中宗神龙二年(706年),时任雍州司户参军的李元纮接到普仁寺方丈的投诉,称寺庙一盘大石磨被太平公主看中,正安排人准备强行运往京城。原来,太平公主游普仁寺,先烧香拜佛,再游览寺院,无意间发现了安卧寺中一隅的石磨。石磨本是加工粮食的寻常之物,没什么稀奇,然这盘石磨却非同一般,实在是太漂亮了,堪称石磨中的尤物,太平公主一瞥见它就不由眼前一亮,遂吩咐左右,将石磨搬运到京城公主府中。
这盘大石磨是寺院僧人们用来加工粮食的唯一器具,一旦失去它,将给寺院百余名僧众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。方丈请求官府明镜高悬,为寺僧主持公道,向太平公主讨回石磨。
太平公主凭什么如此骄横跋扈,明火执仗地将普仁寺传承数百年的石磨攫为己有?她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,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妹妹,生平极受父母兄长的宠爱,极善权谋,连武则天都称赞其“类我”,其时正炙手可热,权倾朝野,满朝达官显贵争相攀附。别说是一盘石磨,她即使要霸占整座寺院,恐怕也鲜有人敢说“不”字。
然而,这一回太平公主碰上了仗义执法的李元纮。李元纮明明知道太平公主权势正盛,老虎的屁股摸不得,依旧公正执法,将石磨判归普仁寺。
李元纮的顶头上司雍州长史窦怀贞闻讯后非常惊恐,赶忙去找李元纮,软硬兼施,警告他不要招灾惹祸。李元纮对窦怀贞这种恃强凌弱、媚上欺下的行径很是不屑,遂在原判决书空白处挥笔写下:“南山可移,判不可摇也。”意即终南山或许可以移动,但此案判决绝对不能更改。窦怀贞恼羞成怒,但面对大义凛然的李元纮也无可奈何。由这段历史,后世也衍生出成语“执法如山”“南山铁案”。
拆除碾硙造福一方
雍州“南山铁案”,使得李元纮名声大振。此后不久,李元纮迁任好畤县令、润州司马,开元初年,转任万年县令,时间不长又升任京兆尹,可见唐玄宗李隆基对李元纮的信任和器重。李元纮甫一到任,便接到朝廷诏令:立即疏通关中地区所有河渠。这道诏令事出有因。
其时,关中地区的河渠之上碾硙密布,泛滥成灾,壅塞水流,严重影响农田灌溉,威胁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,百姓忧心忡忡,纷纷上书,呼吁朝廷尽快采取果断措施,使田野能够通水灌溉。
碾硙即利用水力驱动的石磨。据考,古代人类的粮食加工器具大体经历了石磨盘、杵臼—手推磨、踏碓—畜力磨—水碓、水磨等几个阶段,唐朝时期,关中的碾硙业已相当发达。由于利用水力进行粮食加工的碾硙业利润丰厚,富商大贾、王公权贵、宦官僧侣纷纷霸占水源,架设碾硙,经营谋利,太平公主、高力士、李林甫等显赫一时的人物皆参与其中,其规模很大,利润也相当可观。其时,整个关中河渠之上,碾硙林立,百姓眼睁睁看着水流被强行截断,水田禾苗枯焦,心急如焚。
碾硙不除,水田将面临干涸之虞,百姓将陷入断炊之忧;如果拆除碾硙,那碾硙背后的主人不是世家贵胄,便是王公权贵,岂有一个是好惹的!
然而,李元纮义无反顾,迅速组织起专门队伍,将关中地区河渠之上所有碾硙全部拆除。《新唐书·李元纮列传》载:“元纮敕吏尽毁之,分溉渠下田,民赖其恩。”
唐玄宗李隆基闻报,大加赞赏。此后,李元纮历任工部、兵部、吏部、户部4部侍郎,加中大夫,“元纮因条奏人间利害及时政得失以奏之,上大悦,因赐衣一副、绢二百匹”。
立身清俭,家无储积
开元十四年(726年),李元纮升任中书侍郎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(宰相),又加银青光禄大夫,封清水县男。
“元纮在政事累年,不改第宅,仆马弊劣,未曾改饰,所得封物,皆散之亲族。右丞相宋璟尝嘉叹之,每谓人曰:‘李侍郎引宋遥之美才,黜刘晃之贪冒,贵为国相,家无储积。虽季文子之德,何以加也!’”——李元纮做宰相多年,不改换住宅,使用的车马老弱破旧,也不曾更换装饰,得到的封赏都悉数分赠给亲族。右丞相宋璟对他赞赏有加,经常对人说:李侍郎引荐宋遥这样的美才,黜退刘晃这样的贪官,贵为宰相,家无积蓄。即使是季文子的德行,也不能超过啊!
开元十七年(729年),李元纮罢相,外放为曹州刺史。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,李元纮被起复为太子詹事,不幸的是不到10日便因病离世,追赠太子少傅,谥号文忠。李元纮为官几十年,立身清俭、不畏权贵、执法如山,砥砺风节,成就了一段佳话。(刘立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