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崇:以不贪为宝 以廉慎为师
姚 崇
姚崇(651-721年),本名元崇,字元之,陕州硖石(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)人。祖籍江苏吴兴,出身仕宦家庭,少习武功,长乃好学,成为文武全才。唐高宗上元二年(670年)步入仕途,仪凤二年(677年)中“下笔成章”制举,任濮州司仓参军、郑州司仓参军,后在朝历任司刑丞、夏官郎中、夏官侍郎、相王府长史、春官尚书、司仆卿、御史大夫等职,唐通天年间(696-697年),以夏官侍郎兼任凤阁鸾台平章事入相。睿宗景云年间(710-712年),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、中书令。又在地方历任灵武道安抚大使和亳州、宋州、常州、越州、许州、申州、徐州、潞州、扬州、同州等地刺史。
唐玄宗开元元年(713年),姚崇出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。开元元年到开元四年(716年)为相四载,以“十事要说”为治国纲领,辅佐唐玄宗稳定政局、整顿吏治、发展经济、灭蝗救灾,人称“救时宰相”。开元九年(721年),姚崇去世,追赠扬州大都督,赐谥文献。唐朝政治家、文学家张说评价:“位为帝之四辅,才为国之六翮,言为代之轨物,行为人之师表。”北宋著名政治家、史学家司马光说:“唐世贤相,前称房(玄龄)杜(如晦),后称姚(崇)宋(璟),他人莫得比焉。”
姚崇家规家训
姚崇临终前撰写了《遗令诫子孙文》,给子孙留下家训遗嘱。此外,他为官期间,为了劝诫满朝文武兼对子孙晚辈,写下了《执秤诫》《弹琴诫》《执镜诫》《辞金诫》《冰壶诫》《扑满赋》《口箴》等诫文,告诫为官处世之道,这些文章被收录于《姚氏家谱》,也作为家训流传后世。
姚崇家训的主要思想一是强调“廉慎”,要求子孙为官者要像盛冰的玉壶一样,冰清玉洁;如子罕辞玉、杨震辞金一样,洁身自好。他谆谆告诫:“尔以金玉为宝,吾以廉慎为师。尔以夜昏可纳,吾将暗室不欺。”二是强调为人处世要公派正道,以身作则。姚崇在家训中指出“法者,天下公器;官者,庶人之师。其身既正,不令而行”,要求子孙为官者,“凡所从政,当须正己。诫往修来,慎终如始”。三是强调要知止知足,切不可贪图富贵。姚崇在《扑满赋》中说“谦以自守,虚而能受”,告诫子孙为人处世,满招损、谦受益。《遗令诫子孙文》中则说“位愈高而益惧,恩弥厚而增忧”,告诫子孙勿图富贵、知足知止,厚德修身,方可长久。
藩 篱
——大唐贤相姚崇的家风家训
公元715年10月,大唐开元三年,65岁的宰相姚崇,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故乡——陕州。几十年的风风雨雨,原来健步如飞的少年,如今已是步履蹒跚的老人。家乡的姚氏宗亲前来为祠堂求字,姚崇挥笔写下“藩篱”二字,这是他几十年从政生涯中唯一留下的题词。
对于藩篱的含义,《辞海》中这样解释:“藩篱,原指竹木编成的篱笆,也比喻境界和对事物的限制。”
姚崇(650-721年),字元之,陕州硖石(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)人,唐嶲州都督姚懿第十子。他少年习武,长乃好学,入仕后在十几个州做过地方官,先后在武则天、睿宗、玄宗三朝为相,人称“救时宰相”。他以其政治纲领“十事要说”辅佐唐玄宗李隆基,大刀阔斧地整顿朝政,开创了大唐开元盛世。
姚崇就像这棵古槐,经千年风雨,留铮铮铁骨。他三起三落,高位不骄,低位不馁,了无私念,两袖清风,虽仕途坎坷,仍平静面对,不改为国为民初衷。据志书记载,景龙年间,姚崇任越州(今浙江绍兴)都督,离职之时,百姓十里相送,钱塘江边惜别,遥望孤帆远影,众皆嚎啕大哭。另记,姚崇扬州为官,易地之时,百姓拦道而泣,簇拥马头,依依不舍,遂截留马鞭、马镫留下纪念。自此,“截镫留鞭”成为了赞美地方官员美政的成语。
唐朝政治家、文学家张说在姚崇神道碑文里这样评价姚崇:“有唐元宰曰姚文贞公者,位为帝之四辅,才为国之六翮,言为代之轨物,行为人之师表。”北宋著名政治家、史学家司马光这样评价姚崇:“唐世贤相,前称房杜,后称姚宋,他人莫得比焉。”
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姚学谋:
毛泽东主席喜爱读史,他在这个《新唐书·姚崇传》上就提了四条,他称赞姚崇是“大政治家、唯物论者”。对他的十条政治纲领(的评价),他说“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,古今少见”,评价是相当高的。
姚崇一生,政绩卓著,可圈可点者甚繁。今天,我们只走进姚崇的家训篇章,来探寻一代名相的精神世界。
唐代关东重要州郡——陕州,姚崇的故乡。她是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,东有崤函古道,西有函谷雄关,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;她是东都洛阳、西都长安的锁钥之地,是大唐两京之间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达官显贵、文人墨客多往来于此。
这里的青山秀水雕琢和塑造了姚崇的童年;这里的父老乡亲,是他血脉相承的精神指引;这里有召公甘棠遗爱的佳话,这里有老子骑青牛过函谷、潜心著经的故事……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,影响了姚崇一生。他的善良、他的睿智、他的大度、他的清廉,无不打上他家乡深深的烙印。
姚崇的父亲姚懿镇守边关去世,抚养和教育12岁的姚崇的责任悉数落在母亲刘氏身上。她教姚崇品行方正、谨守礼法,为人处世不能随心所欲,一定要有约束、有规范,犹如门前篱笆,无规矩难成方圆。姚崇从此严格要求自己,博览群书,学富五车,这使他在后来纷繁的政务里游刃有余。
作为一位心系百姓的当朝宰相,姚崇一生“以不贪为宝”“以廉慎为师”,即便在唐朝国力达到鼎盛,个人官位达到至极的开元时期,他依然“耸廉勤之节,塞贪竞之门”,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。
陕西师范大学教授、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 杜文玉:
姚崇这个人比较廉洁,他在长安城中没有自己的私人住宅,一度住在罔极寺。他作为一个高官、宰相,你住到那里,影响很大。所以唐玄宗就要求他搬出来,搬到什么地方去呢?搬到四方馆。四方馆是唐朝政府设置的一个接待官员的机构,但是姚崇不去。
他对自己亲属管束尤为严格,不允许家属干预政事,更不允许依仗自己权势胡作非为。有一次,姚崇在东都洛阳做官的儿子找到父亲早年提携过的官吏,推荐自己的好友,并希望能给予关照。姚崇不但不包庇自己的儿子,反而对孩子严辞训斥。鉴于此,为了劝诫满朝文武兼对子孙晚辈,姚崇以一个卓越政治家的远见、襟怀、智慧和文化风骨,写了《执秤诫》《弹琴诫》《执镜诫》《辞金诫》《冰壶诫》等予以警示。
三门峡市作协原副主席 苏醒世:
姚崇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典范,他口能言、笔能书、身能行,抑制贪腐、抑制奢靡,他所提倡的这些东西,在他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
法者,天下公器;官者,庶人之师。其身既正,不令而行。在下无怨,唯上之平。
——摘自《执秤诫》
心苟至公,人将大同;心能执一,政乃无失。
——摘自《执秤诫》
《执秤诫》强调为政以公,做人做事,不能高高低低,要不偏不倚、不骄不谄。秤好比法则,为天下公器,当官好比执秤,要为人师表。
琴音能调,天下以治。异而相应,以和为美,和而不同,如彼君子。
——摘自《弹琴诫》
《弹琴诫》注重教化,为人为官,以德为先,以和为美。
如镜之明,断可以平;如镜之洁,断可以决。
——摘自《执镜诫》
《执镜诫》倡导勤政,自洁自省。
子罕辞玉,以不贪为宝;杨震辞金,以四知为慎。
——摘自《辞金诫》
《辞金诫》取其廉慎,文中讲述了子罕辞玉、杨震辞金的故事。姚崇以此为例,谆谆教导后辈,行事要有敬畏之念,万不可越雷池半步。
玉本无瑕,冰亦至洁。方圆相映,表里皆澈。喻彼贞廉,能守其节。
——摘自《冰壶诫》
《冰壶诫》告诫子孙持廉守节,冰清玉洁。
此外还有,《扑满赋》“巨蚌之全,满而则剖”“谦以自守,虚而能受”,告诫子孙为人处世,满招损、谦受益。《口箴》“君子欲讷,吉人寡辞。利口作戒,长舌为诗”,告诫子孙要少说空话,多办实事,谨言慎行。
位愈高而益惧,恩弥厚而增忧。勿拘鄙俗,正法在心。
——摘自《遗令诫子孙文》
《遗令诫子孙文》是姚崇去世前给儿孙们留的遗嘱,但也是他根据当时追求富贵、奢侈厚葬、迷信佛道、荒废农桑的社会风气,针砭时弊而留下的最终遗言。
他深感“位愈高而益惧,恩弥厚而增忧”,告诫子孙:勿图富贵,知足知止,厚德修身,方可长久;他交代要节俭办后事,不能奢侈厚葬,“汝等身没之后,亦教子孙,依吾此法”。
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:
《遗令诫子孙文》里面,他说,我过世之后,埋我的时候,我平时穿的衣服,给我穿上就行了;我平时用的这些东西,锅碗瓢盆,你给我陪葬点就行了。千万不要给我去抄经、念经、开石窟,搞这些事去。
“藩篱”石匾,由陕州谷水村(今属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)姚姓祠堂保存至今,被族人视为圭臬。因为“藩篱”二字,是姚崇一生做人、做事、做官的准则,是他一生恪守的座右铭。他把他长期实践中体悟出来的道理,凝聚成这两个字,作为家族的“藩篱”,心灵的屏障,给后世定了规矩、立了准绳,要后世晚辈随时警惕,世代遵守,懂规范、守规矩,勿逾越。
大唐贤相姚崇生平展 讲解员:
姚崇在临终前写下了《遗令诫子孙文》,对后世子孙的影响非常大。姚崇的儿子姚弈,谨遵父训,官至礼部侍郎,改革科举,成为朝廷的重臣。姚崇的侄孙姚訚,为平“安史之乱”坚守睢阳,直至尽忠。姚崇的玄孙姚勖,官至常州刺史,不畏权贵,忠直任事。后世如元代铁面御史姚天福,惩治贪官污吏。清代福建总督姚启圣,捐出全部家产,以助军需,低调做人,一生清白,在他去世时,他的儿子四处借钱为他安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