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曰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;贫与贱,是人之所恶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”(出自《论语•里仁》)
【译 文】
孔子说:“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,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,就不会去享受的;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,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,就不会摆脱的。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,又怎么能叫君子呢?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,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,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,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。”
【品 读】
这一段,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,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、义,不要利、欲。事实上并非如此。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、流离失所的生活,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。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,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。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。
季康子问政于孔子。孔子对曰:“政者,正也,子帅以正,孰能不正。”(出自《论语•颜渊》)
【译 文】
季康向孔子问怎样治理国家。孔子回答说:“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。你带头端正,谁敢不端正?”
【品 读】
这是孔子提出的为政的基本思想。“治官化民,其要在上。”(《管子》)治下先治上,正人先正己。良好世风的形成,虽然人人有责,但其关键不在下而在上。季康子是鲁哀公时的正卿,把持着鲁国的政治大权,但他执政不正。当他向孔子问政时,孔子很有针对性地说了上面的话,希望季康子正人先正己,只要执政者带头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,端正自己的为政之德,下级的官员和人民群众就会跟着走正道。《孔子家语》还说:“夫政者,正也。君为正,则百姓从而正矣。君之所为,百姓之所从。君不为正,百姓何所从乎?”
子曰:“以约失之者,鲜矣。”出自《论语•里仁》
【译 文】
用礼来约束自己,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。
【品 读】
孔子这话是强调自律、自我克制的重要。人是不能任性的,尤其是对于欲望。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,如果不是自觉地给欲望划定边界,就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,所谓“欲壑难填”。不加控制的私欲必然损害他人的利益、公众的利益,小则害人,大则祸国。所以孔子提倡要“克已复礼”,“礼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社会秩序,只有“克己”才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。古今都有因为不克已而作奸犯科的,却很少有因为克已而失误犯错的。